|
|
山枝仁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Shān Zhī Rén
【別名】芭豆、崖花子(《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榨木仁(《四川中藥志》),土連翹、廣枝仁(《常用中草藥配方》)。
【來源】為海桐花科植物光葉海桐的種子。秋后采摘果實(shí),曬干,擊破果殼,取出種仁再曬干。
【原形態(tài)】 光葉海桐,又名:山飯樹、山枝、山枝茶、山海桐。 常綠小喬木。上部枝條有時(shí)輪生,全體無毛。單葉互生;形狀差異很大,一般呈倒卵狀長橢圓形及倒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3.5厘米,兩面光滑,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呈楔形,邊緣略呈波狀,上面綠色,下面稍淡,中肋突出明顯;葉柄長5~10毫米;S色,生于小枝頂端,成傘房花序,通常6~13朵;花直徑約7毫米;花梗長10~15毫米,表面光滑;花萼基部聯(lián)合,5裂,裂片廣卵形,表面光滑,邊緣有毛;花瓣5,較萼長3倍;雄蕊5,與花瓣互生;子房常為3室。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約1.5厘米,3瓣裂,種子多數(shù)深紅色;ㄆ4月。果熟期9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山枝根)、葉(一朵云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于林間陰濕地。分布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陜西等地。主產(chǎn)四川等地。
【性狀】干燥種子呈顆粒狀,為不規(guī)則的微下凹的多面體,棱面大小各不相同,徑約3~7毫米。外表呈棕色或紅紫色,少敷呈棕褐色,光滑。質(zhì)堅(jiān)硬,不易粉碎,內(nèi)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氣。以顆粒飽滿、色紅、香味濃、無果柄果殼等摻雜者為佳。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澀,無毒。
【歸經(jīng)】《四川中藥志》:入肺,脾。大腸三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止渴。治虛熱心煩,口渴咽痛,瀉痢后重,倦怠乏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
【附方】 ①治虛熱口渴:土連翹果實(shí)五錢。水煎服。(《常用中草藥配方》) ②治咽痛:山枝仁、桔梗、甘草、射干,水煎服。 ③治腹鳴水瀉:山枝仁、茯苓、澤瀉、厚樸、陳皮、豬苓,水煎服。 ④治下痢后重:山枝仁、藿香、厚樸、葛根、蒼龍、陳皮、白芍,水煎服。(②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