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鱖魚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開寶本草》
【拼音名】Guì Yú
【別名】鱖豚、水豚(《日華子本草》),石桂魚(《開寶本草》),錦鱗魚(《東醫(yī)寶鑒》),桂魚(《本草求真》),鱭魚(《隨息居飲食譜》),鰲花魚,母豬殼(《中國動物圖譜·魚類》)。
【來源】為鮨科動物鱖魚的肉。
【原形態(tài)】 鱖魚,又名:翹嘴鱖魚。 體側(cè)扁,呈紡錘形,背部隆起。體長一般25厘米左右。頭大,略傾斜,下傾向前突出。上下頜、鋤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齒,其中上下頜的齒擴大成犬齒狀。前鰓蓋骨后緣成鋸齒狀,有4~5個大棘,鰓蓋骨后部有2個棘。鱗細(xì)小,側(cè)線彎曲,側(cè)線鱗139~144。背鰭Ⅻ13~15,前部12根為硬棘;腹鰭17,位近胸部;臀鰭Ⅲ9~11;胸鰭、臀鰭、尾鰭均為圓形。體色棕黃,腹部灰白,自吻端通過眼部至背鰭前部,有一黑色條紋,第6~7背棘下通常有一暗棕色的縱帶;體側(cè)具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斑塊和斑點,各奇鰭上有棕色斑點連成帶狀。
【生境分布】分布極廣,全國各江河、湖泊中均有。
【化學(xué)成份】肉每100克含水分77克,蛋白質(zhì)18.5克,脂肪3.5克,灰分1.1克;鈣79毫克,磷143毫克,鐵0.7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
【性味】 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稍有毒。 ②《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
【歸經(jīng)】《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能主治】 補氣血,益脾胃。治虛勞羸瘦,腸風(fēng)瀉血。 ①《食療本草》:補勞,益脾胃。 ②《日華子本草》:益氣,治腸風(fēng)瀉血。 ③《開寶本草》:主腹內(nèi)惡血,益氣力,令人肥健,去腹內(nèi)小蟲。 ④《隨息居飲食譜》:養(yǎng)血,補虛勞,殺勞蟲,消惡血,運飲食。
【注意】《品匯精要》:患寒濕病人不可食。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