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山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 陶弘景:常山,出宜都、建平,細實黃者,呼為雞骨常山,用最勝。 2.《本草圖經》:常山,今京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尺,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五月采葉,八月采根,陰干。此二味為治瘧之最要。
【拼音名】Chánɡ Shān
【英文名】Antifeverile Dichroa Root
【別名】互草、恒山、七葉、雞骨常山、翻胃木、黃常山、土常山、大金刀、大常山、樹盤根、一枝藍、雞骨風、風骨木、白常山、擺子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hroa febrifuga Lour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莖苗及須根,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常山 灌木,高1-2m。小枝綠色,常帶紫色,無毛,或稀被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1.5-2cm;葉形變化大,通常橢圓形、長圓形、倒卵狀橢圓形,稀為披針形,長5-10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密的鋸齒或細鋸齒;中脈上面凹陷,側脈彎拱向上。傘房花序圓錐形;頂生,有梗;花藍色或青紫色;花萼倒圓錐狀,萼齒4-7;花瓣4-7,近肉質,花時反卷;雄蕊10-20,半數(shù)與花瓣對生,花絲扁平;子房下位,花柱5(4-6),初時基部合生。漿果藍色,有多數(shù)種子。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200m的林緣、溝邊、濕潤的山地。 資源分布: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陜西、四川、貴州、云南、廣東、福建、廣西、甘肅、西藏、臺灣等地。
【栽培】 1.氣候土壤: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忌高溫。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腐殖質多的砂質壤土為宜。 2.整地:深耕30cm左右,作成高10-14cm、寬1-1.4m的高畦,如用種子繁殖,每畝可施以餅肥150-250斤及等量草木灰作基肥。 3.種植:可用扦插、種子、壓條、分株等方法繁殖,主要是用扦插繁殖,其次是種子繁殖。 3.1.扦插繁殖法:扦插時期在每年 11月至次年3月間,剪取15cm長帶有三介健全芽的插條。按行距30cm開溝,深15cm,溝的一面稍傾斜平整,將插條以3-5cm的距離排好,覆士壓緊。如開穴扦插,則每穴插入3根插條,行、株距30cm見方,插后覆土壓緊。 3.2.種子繁殖法: 3月中、下旬播種。播前將種子拌和細土或細沙,均勻地撤播于苗床,稍加鎮(zhèn)壓后覆蓋稻草一薄層,以保持土壤溫度和濕度。幼苗生長培育至第二年秋季,按行株距30×30cm移栽。 4.田間管理:育苗期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清除雜草,搭棚遮蔭。苗高3-4cm時,追施稀薄糞水肥1次。過密時要間苗。定植后每年須中耕除草4次,并結合培土和追肥。追肥每畝用硫酸按15斤,餅肥60斤,混合施用,或施人糞尿、過磷酸鈣。在冬季則施廄肥或餅肥。 5.病蟲害防治:病害主要為葉斑病,在發(fā)病前噴射波爾多液預防。蟲害有象鼻蟲、花面天蛾幼蟲、金花蟲、猿葉蟲,發(fā)現(xiàn)后進行人工捕殺;并可噴射六六六粉或砒劑毒殺。
【性狀】 性狀鑒定:干燥的根圓柱形,常分歧,彎曲扭轉,長9-15cm,直徑約0.5-2cm。表面黃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及支根痕跡,栓皮易剝落,顯出淡黃色木質部。質堅硬,折斷時有粉飛出。橫斷面黃白色,用水濕潤后可見明顯的類白色射線,放射狀排列。根莖類圓柱形而近塊狀。橫斷面除中央有髓外,其他均與根的橫斷面相同。氣微弱,味苦。以質堅實而重、形如雞骨,表面及斷面淡黃色、光滑者為佳,根粗長順直、質松、色深黃、無苦味者不可入藥。 顯微鑒定: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shù)列木栓細胞。皮層甚薄,少數(shù)細胞含樹脂塊或草酸鈣針晶束。韌皮部較窄,薄壁細胞含樹脂或針晶束;韌皮射線寬1-9細胞,以3-6細胞為多見。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占根的絕大部分,導管多角形,直徑24-60μm,常單個散在或數(shù)個徑向排列,導管內時有黃色類圓形的侵填體;木纖維小,壁強木化;木薄壁細胞多角形,壁木化;木射線寬2-9列細胞,細胞類方形。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粉末:淡黃色。 1.淀粉粒單粒類圓形、類橢圓形或長圓形,直徑3-14μm,臍點、層紋均不明顯;復粒較少,由2-3分粒組成。 2.草酸鈣針晶多成束存在于長梭形或長圓形細胞中,針晶長約至80μm。 3.木薄壁細胞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壁稍厚,呈連珠狀,紋孔細點狀,較密。 4.木纖維細長,直徑12-40μm,壁稍厚,紋孔稍疏,細小。 5.梯狀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25μm.此外,可見樹脂塊、殘存的木栓細胞。
【化學成份】根含總生物堿約0.1%,其中含黃常山堿乙(β-dichrorine),黃常山堿甲(α-dichrorine)及常山堿丙(γ-dichrorine),它們是互變異構體。黃常山堿甲在加熱時變?yōu)辄S常山堿乙,黃常山堿乙和丙在有機溶劑中可互變。另含黃常山定堿(dichroidine),4-喹唑酮(4-puinazolinone)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又名常山素(dichrin) A]和常山素(dichrin)B。從常山林中還分得草酸鈣晶體,和3β-羥基-5-豆甾烯-7-酮(3βhydroxystigmast-5-en-7-one),香草酸(vanillic acid),八仙花酚(hydrangenol),7-羥基-8-甲氧基香豆精(7-hydroxy-8-methoxycoumarin),4-羥基八仙花酚(4-hydroxyhydrangenol)。
【藥理作用】 1.抗瘧作用:常山水提液和醇提液對雞瘧(P. Gallinaceum)有顯著療效。常山葉(蜀漆)的抗瘧效價為根的5倍但不能防止復發(fā)。常山全堿的抗瘧效價約為奎寧的26倍,常山堿甲、乙、丙對雞瘧的效價分別為奎寧的1、100和150倍。常山堿乙對鴨瘧(P.Lophurae)的療效為奎寧的100倍。常山堿丙對金絲雀瘧(P. Relictum)、猴瘧(P. Cynomolgi)也都有效。另外,常山堿乙對雞瘧、鼠瘧、猴瘧都有一定的抗瘧作用,對抗氯喹株也有抑制作用,其對鼠瘧的50%抑制劑量為0.15±0.04mg/kg,對雞瘧為0.56±0.07mg/kg,但常山堿乙0.04mg/kg對猴瘧只有輕度抑制作用。常山總提物在治療氯喹敏感株和耐氯喹株瘧原蟲所致動物瘧疾時,谷氨酸脫氫酶(GLDH)活力分別在治療中的第5天和第7天消失,提示有良好療效。 2.抗阿米巴原蟲作用:常山堿乙在體外對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有抑制作用,效力較鹽酸依米丁強一倍。對大鼠腸阿米巴原蟲,常山堿乙口服的最小有效劑量為每日1.0mg/kg,連用6天,效力大于依米丁,治療指數(shù)也比依米丁大一倍。 3.抗鉤端螺旋體作用:本品煎劑對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 4.解熱作用:口服常山煎劑2g/kg,對人工發(fā)熱兔有退熱作用,其退熱作用較柴胡顯著。兔皮下注射常山醇提液0.3g/kg的解熱作用與100mg/kg氨替比林相當,劑量加大到0.7g/kg時,降溫程度和維持時間都超過氨替比林。大鼠口服常山堿丙,其退熱作用比阿司匹林還強。 5.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常山堿甲、乙、丙對麻醉狗有明顯的降壓作用,降壓程度和持續(xù)時間與劑量有關,還有減少心收縮振幅和增加脾、腎容積的作用。對離體兔心,3種常山堿都有明顯抑制作用。常山堿甲對離體蛙心,低濃度多呈現(xiàn)興奮,高濃度則常呈現(xiàn)抑制作用,以上結果表明,常山堿的降壓作用是由于心臟抑制和內臟血管擴張所致。 6.對平滑肌的作用:對離體兔小腸,3種常山堿均引起運動抑制。常山堿甲對離體狗小腸也有抑制作用,常山堿甲、乙對離體豚鼠小腸低濃度時抑制,高濃度時興奮,或在短暫抑制后繼以興奮。在位犬小腸對3種常山堿的反應不一致,有時興奮,有時抑制。常山堿對離體子宮的作用比較復雜,常山堿甲、乙對離體未孕兔與豚鼠子宮的作用一般不明顯;對大鼠離體子宮,未孕者多為抑制,已孕者則常呈興奮作用。3種常山堿對離體已孕兔子宮與在位未孕犬子宮均有興奮作用。 7.催吐作用:鴿靜脈注射常山堿甲、乙、丙可引起嘔吐,常山堿乙的催吐作用與刺激胃腸道的反射作用有關。狗和貓出現(xiàn)嘔吐的劑量分別為0.04和0.15mg/kg。 8.抗病毒作用:常山水提液在試管內對流感病毒PR8有抑制作用,對感染此病毒的小鼠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9.抗腫瘤作用:常山總堿對小鼠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及腹水型肝癌有抑制作用。常山堿乙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抑瘤率為50-100%,對艾氏腹水癌實體型為45%,對肉瘤S180為45%,對小鼠黑色素瘤為75%,對大鼠腹水肝癌為55%,對大鼠肉瘤45為30%,對大鼠瓦克癌為45%。常山堿丙體外試驗對艾氏腹水癌細胞也有一定殺傷作用。 10.其它作用:本品所含的3B-Hydroxystigmast-5-en-7-one有抗補體作用。
【毒性】 小鼠口服常山堿乙、丙,兔及大鼠靜脈注射常山堿丙均可致腹瀉,小鼠甚至便血。狗曰服常山水浸膏或肌肉注射其酵浸膏或皮下注射常山堿甲可致惡心、嘔吐、腹瀉及胃腸粘膜充血出血。預先口服草酸鈰,則嘔吐、腹瀉均減輕,故系胃腸道刺激所致。鴿靜脈注射常山堿甲、乙、丙均能引起嘔吐,氯丙嗪能推遲而不能阻止其嘔吐的發(fā)生。狗靜脈注射小量氯丙嗪不影響常山堿乙靜脈注射的催吐閾量,大量能抑制其閾劑量的嘔吐,但還不能對抗大劑量常山堿乙的嘔吐。破壞狗的催吐化學感應區(qū)(CTZ)并不減輕常山堿乙閾劑量的嘔吐,切斷兩側迷走神經則大大減弱其催吐作用,完全切除胃腸道的迷走及交感神經則能完全阻止常山堿乙的嘔吐。因此常山堿乙主要是刺激胃腸道的選定及交感神經末梢而反射地引起嘔吐的。小鼠連續(xù)給常山堿乙或丙14天則生長受抑制,多數(shù)有腹瀉,病理解剖胃腸粘膜充血或出血,肝、腎呈黃色。另有報告,重復給小鼠常1出堿丙可引起肝水腫樣變性,兔靜脈注射常山堿丙則能升高血糖。小鼠口服常山堿半數(shù)致死量(mg/kg)為:乙,6.57土O.47;丙,0.45土0.31;總生物堿為7.79士1.30;乙的毒性比奎寧約大150倍,總堿的毒性約為奎寧的123倍。丙口服毒性反比靜脈注射大(小鼠)。 小鼠口服各種常山堿的急性半數(shù)致死量分別為:總生物堿7.79mg/kg,堿甲570mg/kg,堿乙6.57mg/kg,堿丙6.45mg/kg。小鼠靜脈注射的急性半數(shù)致死量為:常山堿甲18.5mg/kg,堿乙6.5mg/kg,堿丙5mg/kg。幼齡大鼠靜脈注射常山堿乙的急性MLD為20mg/kg。常山堿乙、丙各以每天0.75、0.25、0.075mg/kg給小鼠連續(xù)口服l4天,對小鼠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在上述急性或亞急性試驗中,小鼠口服常山堿后均引起腹瀉,甚至便血,剖檢發(fā)現(xiàn)胃腸粘膜充血或出血,肝、腎呈黃色。另有報道重復給小鼠服常山堿丙可引起肝水腫樣變性。犬口服常山水浸膏或肌內注射其醇浸膏或皮下注射常山堿甲可致惡心、嘔吐、腹瀉及眉腸粘膜充血、出血。
【鑒別】(1)取本品粗粉2g,加乙醇1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稀鹽酸2ml攪拌,濾過。取濾液滴加碘化鉍鉀2滴,立即有棕紅色沉淀。(檢查生物堿)(2)取本品根的橫斷面在紫外燈(365nm)下顯黃色熒光,尤以皮部更為明顯。其水浸液則顯天藍色熒光,在堿性溶液中熒光加強。(檢查傘形花內酯)(3)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5ml振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蒸干,加稀鹽酸5ml溶解,濾過。濾液用少量氯仿振搖,分去氯仿層酸液用碳酸鈉溶液中和,并調至強堿性(Ph11),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3ml,合并氯仿提取液,濃縮至約1ml,供點樣用。另取常山堿甲氯仿溶液及傘形花內酯乙醚溶液點樣對照。吸取兩溶液點樣于硅膠H-1%CMC薄層板上,氯仿-甲醇(90:10)(每5ml混合溶劑中加2滴氨水)展開,展距18cm。供試品色譜;置于紫外光燈下,在與對照品色譜中傘形花內酯相應處均顯亮淡藍色熒光;改良碘化鉍鉀試液顯色,與對照品色譜中常山堿相應處顯紅色斑點。
【炮制】 常山:揀去雜質,以水略浸泡后撈出,潤透,切片,曬干。酒常山:取常山片用黃酒拌勻,稍悶潤,置鍋內用文火炒至略呈黃色,取出放涼。(每常山片100斤用黃酒10-20斤)醋常山:取常山片用米醋拌炒如上法。(每常山片100斤用米醋10-20斤)1.《雷公炮炙論》:凡使常山,春采根葉,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日干,熬搗。 2.《醫(yī)學入門》:常山生用令人大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或醋浸煮熟,則化痞而不吐。
【性味】苦;辛;寒;有毒
【歸經】肝;脾;肺;胃經
【功能主治】劫痰;截瘧。主瘧疾,胸中痰飲積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5-10g;或入丸、散。
【注意】 正氣虛弱,久病體弱者忌服。 1.《雷公炮炙論》:勿令老人、久病服之,切忌也。 2.《本草經集注》:畏玉札。 3.《藥性論》:忌蔥。 4.《本草蒙筌》:忌雞肉。 5.《本草經疏》:瘧非由于瘴氣及老痰積飲所致者勿用。
【附方】①治山嵐瘴瘧,寒熱往來,或二日三日一發(fā): 常山(銼)、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各一兩,草豆蔻(去皮)、肉豆蔻(去殼)各兩枚,烏梅(和核)七枚,檳榔(銼)、甘草(炙)各半兩。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候冷,未發(fā)前服,如熱吃即吐。 (《圣濟總錄》常山飲)②治陽經實瘧: 常山(酒炒)、草果(煨)、檳榔、厚樸、青皮、陳皮、甘草等分。水酒各半煎,露之,發(fā)日早晨溫服。(《易簡方》截瘧七寶次)③治胸中多痰,頭疼不欲食及飲酒: 常山四兩, 甘草半兩。水七升,煮取三升,內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無蜜亦可。 (《補缺肘后方》)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常山,性暴悍,善驅逐,能傷其真氣,功不可偃過也。病人稍近虛怯,勿可用也。 2.《綱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須在發(fā)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夫瘧有六經瘧,五臟瘧,痰、濕、食積、瘴疫諸瘧,須分陰陽虛實,不可一概論也。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鯪鯉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蓋無痰不作瘧,二物之功,亦在驅逐痰水而已。楊士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瘧,人皆薄之,瘧家多畜痰涎黃水,或停潴心下,或結澼脅間,乃生寒熱,法當吐痰逐水,常山豈容不用,水在上焦,則常山能吐之,水在脅下,則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須行血藥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其有純陽發(fā)瘧,或蘊熱內實之證,投以常山,大便點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須用北大黃為佐,泄利數(shù)行,然后獲愈也。又李燾云,嶺南瘴氣,寒熱所感,邪氣多在營衛(wèi)肉皮之間,欲去皮膚毛孔中瘴氣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入,惟以七寶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驗也。 3.《本草通玄》:常山,世俗聞雷斆有老人、久病之戒,透視常山為峻劑,殊不知常山發(fā)吐,惟生用與多用為然,與甘草同行,則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錢許,余每用必建奇功,未有見其或吐者也。 4.《藥品化義》:常山宣可去壅,善開結痰,凡痰滯于經絡,悉能從下涌上。取味甘色黃,專人脾經而祛痰瘧,蓋脾虛則生痰,肝虛則發(fā)熱,若三日一發(fā)者,為三陰瘧,俗名三日瘧是也,以此同人參小柴胡湯,去痰平肝,少用一錢,必不致于吐,即吐亦為解散,使風散食消,一二劑自愈,若不速治,因循延久,則風署與食臺為痰涎,流滯經絡,名為者瘧,則風暑八陰在臟,宜用血藥引出陽分,而后以此截瘧。 第因常山氣味薄而性升上,上必須吐,恐為暴悍,特酒制助其味厚,又佐以檳榔為使,沉降逐痰下行,加知母益陰,貝母清痰,共此四味為截瘧神方。世嫌其性暴,不能善用,任瘧至經年累月,則太愚矣,但匆多用及久用耳。常山初嚼如木無味,煎嘗味甘淡帶微苦,氣味懼薄,亦非劫藥。 5.《本草撮要》:常山,功專劫痰截瘧,得知母、貝母、草果治諸瘧,得丹砂能劫痰瘧,得檳榔、草果治瘴瘧,得甘草治肺瘧,得豆豉、烏梅、竹葉治腎瘧,得小麥、淡竹葉治溫瘧,得黃連治久瘧,得云母、龍骨治牝瘧獨寒,得麻黃、甘草、牡蠣治牡瘧獨熱。 6.《本草正義》:恒山、蜀漆,本是一物,氣味皆辛苦而寒,泄熱破結,降逆下氣,開痰逐水,其用皆同。又《本經》、《別錄》所載主治,其旨可見!秳e錄》乃謂蜀漆微溫,恐不可信,雖《本經》以治癥堅、痞結、積聚,似非苦寒之品所能勝任,然此物之能開結破積,皆主痰熱而言,本非治凝寒積聚之痞,故所主傷寒寒熱,痰結水脹,咳逆鼠瘺,邪氣吐逆諸證,皆屬于熱痰蘊積一途,不能謂其兼療寒證。其專主濕瘧一癥,則凡屬瘧邪往來寒熱、休作有時,皆是凝痰積濕,留于經隧,古人每謂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若不先泄化其痰濕積滯,則病根蟠結,寒熱終無休止之時。恒山之用,本為開痰逐水、滌濕化積而設,是以《本經》、《別錄》均以為治瘧主要之藥,后人泥于仲景小柴胡湯一法,知柴胡主瘧者多,而知恒山主瘧者少。豈知柴胡治瘧,僅主邪在經給之一部,而于痰濕積滯,不能顧及,惟漸發(fā)漸曼者為宜,而早用遲用,皆不切當;惟恒山治瘧,能疏通在內之蘊結,抉其根株,則寒熱之邪無所憑藉,而瘧自不作,是柴胡尚治其標,而恒山乃治其本也。 7.《本經》:主傷寒寒熱,溫瘧,胸中痰結吐逆。 8.《別錄》:療水脹,灑灑惡寒,鼠瘺。 9.《藥性論》:治諸瘧,吐痰涎,去寒熱,項下瘤癭。 10.《醫(yī)學入門》:治瘧母及腹中積聚,邪氣痞結堅癥。 11.《本草正》:治狂、癇、癲厥。
【臨床應用】 1.治療瘧疾:用雞骨常山藿香片劑,每片含常山0.08g,成人一個療程的總量為2.64g(33片),第1天每次0.24g,第2-5天每次0.16g,日服3次,均于飯前 1小時用冷開水香服,服后靜臥半小時,服藥前后1小時禁食熱飲料,以防惡心嘔吐。據(jù)1926例的觀察:1.1.癥狀控制:第 1天觀察668人,控制率59.1%;第7天觀察475人,控制率91.6%。 1.2.瘧原蟲轉陰:間日瘧第 1天觀察298人,陰轉率56.7%;第5天察306人,陰轉率76.3%;第7天觀察304人,陰轉率68.8%。三日瘧第1天觀察103人,陰轉率25.2%;第5天觀察60人,陰轉率81.7%;第7天觀察20人,陰轉率75%。惡性瘧第1天觀察437人,陰轉率37.1%;第5天觀察412人,陰轉率52.9%;第7天觀察385人,陰轉率47.3%。混合感染第 1天觀察46人,陰轉率31.0%;第5天觀察34人,陰轉率44.1%;第7天觀察29人,陰轉率48.1%。 1.3.副作用(主要指惡心、嘔吐等):第1天觀察1270人,出現(xiàn)率49.1%;第7天觀察1033人,出現(xiàn)率9.3%。常山亦可制成注射液,或配合半夏(減少嘔吐反應)、柴胡等組成復方,用于治療觀癥瘧疾或抗復發(fā),均有一定效果。 2.治療藍氏賈第鞭毛蟲病:用常山2錢煎服,每日1次,連服7天。曾治療 1例門靜脈性肝硬化腹水合并藍氏賈第鞭毛蟲病患者,服藥后便溏、腹脹等癥狀顯著改善,大便檢查轉陰,觀察3個月未見復發(fā)。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